【品读资阳】周立志:明清小巷话古今

  • 发布时间:2017-08-04 15:43:13
  • |
  • 作者:资阳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312次

20170815155923_i7cmtedjnj.jpg?v=1716065385970

周立志


       笔名爽芹,男,1969年出生,籍贯湖南桃江,大学文化,副高职称,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益阳市六中《涌泉学刊》主编


   

每一次走近石码头的明清小巷,如同翻读一本画册,品味一首诗。一座两千余年古城的影像,总在清晰生动以后,又如同对岸影绰的群山渐行渐远,然后再水墨画般重现。

       


20170815155535_g2umu7jbud.png?v=1716065385970


     一场细雨,没有洗尽麻石小巷粗糙的斧痕。高耸的青砖围墙,几乎割断人们除思绪和情感外的全部。没法体会摩肩巷的贴切表述,也难得见到来往的人流,一切在空旷和寂寥的午后小憩和梦游。把视线收束在两墙间拱券式的造型之下,听到清脆的脚步踏响一路,恍惚让人穿行在时空的隧洞。墙根的绿苔和剥落的粉底,褪去了岁月的容颜。无需雨伞,路似乎有点滑,来不及想象雨巷中丁香和长裙的婉转哀怨,卖杏花的诗意还停留在昨日永远的牵念里,只感觉,一条如此古巷抑或一座古城,该承载多少生命的记忆和美丽?


      其实,小巷滥觞于民居的集结,是门户间的通道。明朝万历年间,益阳城一路向西拓展,延建到石码头,这片美池沃土构筑的土围子,便有二堡其名。自清乾嘉盛世始,湘中湘西的竹木药茶和油纸盐粮等大宗物资均集散中转于斯,资水堡上码头因此日渐兴盛。据说安化黑茶的官茶链接,就从这商铺密集的二堡出发,一路行走江湖,辗转汉口、长安,最终到得西北游牧民族的帐篷之中。至于民国时期,街巷更是盛极一时!前些年,一位耄耋老人告诉我,那时闾阎扑地,市井繁荣,百业兴旺,南北客商云集,时鲜百样货品应有尽有,益阳有“小南京”之美誉。想想又何尝不是哩!车水马龙,灯火帆影,引车卖浆,俚语方言,或可闻或可见,在逼仄拥挤的小巷,披星戴月的人们该是如何刷新各自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走向富足和平安的呀?“资水上飘来一群群放排汉,码头边一双双眼睛迎上岸,麻石街留住一个个山里人,古巷里一句句方言唱着喊……”一首歌的几句,描绘这个群落的创世神话,很是妥贴。


20170815155535_kowspck4m2.jpg?v=1716065385970


      民宅有多长,小巷就有多深。二堡的民居,基本是前店中坊后居格局。置身江岸高处北望,粗犷厚实的石库门,一条轴线伸进几十上百米,大小房间几十个。高翘的风火墙,从房子左右天井边的围墙上夸张地刺向天空。墙外,就是伴随主人心曲而蜿蜒伸展的小巷。许多时候,深宅主人有意把门开到逼仄的小巷里,颇让人捉摸不透。玉陵坡巷的昌盈福,定是富贵人家。不说它堂高屋大,只要见到那别出心裁的大门就会心有感悟。小巷里,当擂茶甜酒的贩卖远去,一对迎亲花轿在响个不停的爆竹声中由远及近;当货郎的担子躲开,笑意未消的媒婆也许正转身离去。故而,院门一如尘世看客,藏纳着乾坤风景。主人并不愿尊崇门当户对的规矩,而是将门斜斜地向远巷开着。除讲究风水外,此朝向也着实有用。朝南透风,视角广,回旋余地大,方便上马下轿和行人躲路。看看,一个细节,就是一种文化和品位——平淡中表现思想,情感中寓含哲思。即使今天,人们也不得不佩服主人的道德勇气和审美况味。小巷,深藏着多少人情,又留下多少故事让人感怀呀!


      小巷的美来自民居。石码头一带的民居,普遍采用抬梁式砖木结构,托起成片成片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青灰屋顶。这是南方“四水归堂”建筑所赋予的本土魅力。在庄记罕见的北方四合院里,庭院开阔,榆钱叶儿正在春风里滋长。用料讲究的主人,把资水漂来的上等木材留了下来。那落地方格门窗和立柱下负重的石鼓,都仿佛在叙说当年花木厂的美艳、裁缝铺的称心满意与盐铺老板的和善低调。三家归于屋主张子富名下,拥有相同的兴盛和繁忙。且说张氏放弃在南京求之不易的举人,回到益阳承袭祖传家业,日里吟诗作对,夜晚挑灯迎卷,市井小巷并非没人唏嘘感叹过。那些话语,人们已无法听见,但墙外的小巷听得真切。那些房子,少则几十年,多则二三百年。看围墙上规格不一的青砖,那属于小巷的年轮,彰显的是沧桑之美。翻开不久前才晾干的史册,按每二十来年一次的洪灾频数,在益阳,成就和保存一种美丽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啊!当然,小巷如今是老了,它的身影,还蜷缩在时光的角落里。装点它的,并非情人手中的玫瑰,也不是精致的盆景根雕,而是墙体四处乱飞的野草花和被现代社会忽略的遗老遗少。有些声音小巷听到了,很长时间,我们似乎没有细心倾听。


      小巷由青砖高砌,麻石铺就,而它们恰恰都是有灵魂的。砖砌的不止是民居,还有会馆和宫庙。麻石上走过的,不都在忙生计,也有寻找心灵皈依的。南北商客抱团建馆,那多是道光之后的事。原先只是交友、聚会和议事,后来不知何故把敬神祭鬼也加进,比如商人祭财神关公、放排的祭本土魏公真人。民国初年,益阳还以“九宫十八庙”闻名遐迩,时至今日,人们还引以为傲。只是后来庙宇多了,添油加醋的成分也多起来。益阳民谚“九宫十八庙,庙里还有一座庙”,想必由此衍生而来。这庙中之庙,说法自然不一,但许多人相信,它是乡下人祈福事神的城隍庙,在二堡的魏公庙或将军庙内。一庙多神,佛道一体,神鬼和谐相伴,也算热闹稀奇!如今,选择某个午后或黄昏,在小巷侧耳聆听,可以感受魏公庙的木鱼轻敲和将军庙的法会道场,可以闻见聚集或飘荡在小巷的熏香和纸烧糊味。早几十上百年前的景象,依然留下诸多痕迹,只是物是人非,佝偻瘦弱的身影,稀少已是日不继一日。当然,无论如何,小巷的灵魂尚存,因为它是心灵家园所在。每日里,即使垂暮的老者,也未放弃由此寻找生命的寄托。在并不平整的麻石板上蹒跚走过,他们的每一步,喧嚣的灵魂都将得到片刻休憩,心绪会一次次过滤得纯粹、透明。这心灵的净化,难道只有终点,而没有起点?也许,小巷就是起点。


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