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期:防洪救灾

  • 发布时间:2018-07-10 14:29:29
  • |
  • 作者:资阳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53次

信  息  参  考

 

 

资阳区图书馆               2018年7月10日

 


( 3 )

 

灾害常识

 

灾害类型分类

火灾如何自救逃生?

  

区防控

    

防灾减灾措施

 

抗灾经验

 

 

如何正确使用科技救灾

信    息

 

2017年自然灾害盘点

益阳市资阳区认真做好2017年度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灾害类型分类

天文事件

由于星系交汇,导致地球在一年四季,遭遇各种风、雨、雷、电、雪、冰、霜、冻、旱、涝、龙卷风、台风、风暴、海啸、阴霾、沙尘暴、火山喷发泥石流雪崩等极度天气和气象地质灾害;

在这类常见的天文现象没有达到近地高度时,通常人类感觉不到它的破坏力;所以在空天行进的卫星、飞船、飞机、航空器有时会遭遇莫名其妙的袭击,强度等级不同;

地壳运动

由于星系交汇和地壳板块运动属于常见自然天文现象,导致地震、垮塌、地面裂缝、矿井坑道地洞渗水和瓦斯渗出聚集,大型工农业设施装备管道和管网索道绳索被拉伸扭曲导致微裂纹扩展等;

地震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只有震级达到了具有破坏人类社会设施的等级,才具有灾害性;

折叠奇异现象

不明飞行物、光团、耀斑、磁暴、射线、辐射等,以及可能引发的森林火灾、地面爆炸、等离子巨能火球,都是自然地天文现象;一些奇异的地理遗址、地质景观都有可能是奇异天文事件留下的真迹;

折叠其他

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

①   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暴长等等。

②   社会后果

人口

长期以来,人类经常受到各种灾害的严重危害。据美国海外灾害救援局统计,20世纪60~70年代,全世界人口死亡数增加了6倍。据联合国统计,近70年来,全世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口约458万人。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尤甚,已发生过4次造成20万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

折叠社会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有人估计,人类社会每年创造的财富,约有5%被各种灾害所吞噬。

折叠社会秩序

灾害迫使灾民迁移,给社会管理带来困难,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人类在抵抗灾害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防灾和救灾经验。主要有开展对灾害的预报工作,实施防灾对策;防灾和救灾立法;实施灾害保险;宣传和普及防灾、救灾知识,进行防灾、救灾演习训练等。

灾害一览

根据近40年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出十大灾害如下:

1975年8月,河南大水。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颍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洪水直接致10多万群众死亡,随后又有14万余灾民因次生灾害而丧生,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坏,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已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8年南方雪灾损失62亿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浅源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里氏7.1级特大浅表地震。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自然灾害

2011年里,一次次的巨大自然灾难摆在人类面前,似乎也想人类证明自然在是无法对抗的。当人类在发展自己工业化的同时,如果在不加以控制,保护地球的话,或为未来的地球的毁灭不是因为自然的力量,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6.3级强烈地震,造成多人死亡。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度较浅,因此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当地警方称,地震已经造成了"多人死亡",市民则反映有多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筑下。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煤气的味道,克莱斯特彻奇大教堂也部分被毁。连铁轨都被地震震到扭曲。

美国东北部遭受暴风雪吹袭, 造成多人死亡。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华盛顿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1英尺(约合0.3米),民众回家路受阻。纽约市入冬以来,降雪纪录达到将近140厘米,单是2月就已达96厘米,刷新1月份纪录。

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的里氏8.8级地震,震源位于宫城县附近的三陆近海。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大范围地区,最高达到10米。据日本防卫省称,福岛县南相马市约1800户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死者预计将超过千人。灾区很多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烧毁,还有一些被海啸冲走,损失惨重。

5月25日,美国中东部11个州正遭受史上最大规模的龙卷风袭击。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民众站在被龙卷风摧毁后房屋的废墟上,统计显示,乔普林龙卷风灾害导致122人死亡。

2011年6月4日,智利南部Puyehue Cordon Caulle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岩灰,并出现火山闪电现象。大量火热的火山灰及石块上冲云霄达10公里,导致航班取消,附近3500多人撤离。智利政府已将该火山之红色警戒层级提升至第6级,并紧急疏散附近居民,以及暂时关闭附近通往阿根廷之道路及边界关卡。

7、8月份,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特大干旱,湖泊干涸。与此同时中国也遭到了旱灾的"攻击"。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监测显示,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7月底,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时间长达数个月,首都曼谷也无法幸免。

北京时间23日18时41分,土耳其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8度、东经43.5度,震源深度10公里。受灾最严重的是凡省东部的埃尔季什镇,那里有25至30栋建筑和一栋宿舍楼倒塌,在凡城多城。

 

 

火灾如何自救逃生

 

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因此,平时多点学习火灾的逃生自救方法很重要。下面一起来看看在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吧!

1、如果身上的衣物,由于静电的作用或吸烟不慎,引起火灾时,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或就地滚翻将火压灭,但注意不要滚动太快。一定不要身穿着火衣服跑动。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浇灭,但人体被火烧伤时,一定不能用水浇,以防感染。

2、如果寝室、教室、实验室、宾馆、饭店、浴池、超市等着火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逃生:

(1)毛巾、手帕捂鼻护嘴法因火场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氧气少、一氧化碳多的特点,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神经中枢中毒,因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注意:不要顺风疏散,应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2)遮盖护身法。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但注意,捂鼻护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可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可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延长时间的目的。

(4)卫生间避难法。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5)多层楼着火逃生法。如果多层楼着火,因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绳索、消防水带,也可用床单撕成条连接代替,但一端要紧拴在牢固采暖系统的管道或散热气片的钩子上(暖气片的钩子)及门窗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6)被迫跳楼逃生法。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低层楼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向地面上抛下一些厚棉被、沙发垫子,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3、火场求救方法当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阴台、房顶、屋顶或避难层处,向外大声呼叫,敲打金属物件、投掷细软物品、夜间可打手电筒、打火机等物品的声响、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为逃生争得时间。

火场逃生的原则

学校火场逃生的原则是:安全撤离,救助结合。

安全撤离是指火场中的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就近、就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工具,迅速撤离危险区域。<<<返回目录

救助结合,一是自救与互救相结合。在火灾现场,我们不仅要尽快撤离现场,还要积极帮助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疏散,切忌乱作一团,否则会堵塞通道,酿成大祸;二是逃生与抢险相结合。有时候火灾千变万化,如不及时消除险情,就可能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因此在条件许可时要千方百计地消除险情,延缓火灾发生的时间,减轻灾害发生的规模;三是救人与救物相结合。在所有情况下救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决不要因为抢救个人贵重物品而贻误逃生良机。

发生火灾时逃生路径的选择

人们在火场中逃生时容易选择的路径,其大致有以下倾向:

(1)归宿性:即朝自己最熟悉的的地方逃生。

(2)日常习惯性:即从日常最常用的楼梯或出口逃生.

(3)敞开性:即向开阔或空间较大的方向逃生。

(4)就近性:向最先进入视线或最近的方向逃生。

(5)本能回避危险性:本能的远离火和烟的方向。

(6)盲从性:追随大多数人逃生的方向。

(7)自认安全方向性:即朝着自己认为安全的路径逃生,如低层跳楼等。

(8)理智分析:即能够冷静分析险性,进退有度,上下有据,安全撤离。

火灾逃生自救注意事项

以上各种逃生倾向,当然最可取的是理智分析,但如何能够做到临灾不惧,处惊不乱,除了高素质的心理承受能力外,还需做到对下列3至5项熟悉掌握。

1、熟悉环境

无论对于熟悉或陌生的环境,我们都应养成对其结构了如指掌的习惯。例如对久居家庭、工作单位、所住的宾馆饭店、所去的商场、剧院,特别是大型公共场所等,必须弄清其出口所在位置,同时对门窗、天窗、阳台等,要弄清其位置。其次要留心看一看太平门、避难间、安全出口的位置,报警器、灭火器的位置,有可能充做逃生器材的物品,如床单,毛巾、被罩、窗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火灾就可能顺利逃出火灾现场,保住性命。

2、立即采取防烟措施

当感到烟、火刺激时,无论附近有无烟雾,均要采取防烟措施。常用的防烟措施是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若用干毛巾则折叠层数越多,除烟效果越好。用湿毛巾除烟效果更佳,毛巾越湿效果越好。但若毛巾过湿,易造成呼吸困难。当毛巾含水量为本身重量的1.5—2.5倍时,由于毛巾的编织线因湿变细,空隙增大,除烟效果反而差于干毛巾。使用毛巾捂口鼻时,一定要使过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确实将口鼻捂严,在穿过烟雾区时,感到呼吸阻力增大,也不能拿开毛巾,因为一早开就可能导致中毒。

3、疏散确定逃离火场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克服慌乱心理,自我暗示,消除紧张心理。随后可先用毛巾捂住口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太平门、出口等,在打开门、窗之前,必须首先摸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已经发热,就不能打开,立即改弦更张,选择其它路径。

4、逃生时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避,如床下、墙角、桌子底下,大衣柜里等。在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要注意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门窗,以阻止和延缓烟雾向逃离的通道跟踪流窜。如果身上衣服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就地翻滚,将火扑灭。应注意不要翻滚过快,更不要身穿着火服装跑动,如附近有水池等,可迅速跳入水中。

5、火场上不要轻易乘坐普通电梯。因为第一,火灾中常常会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第二,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烟气流入电梯通道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内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6、如果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然后快速关闭。当实在无法辨别方向,应先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尽量不向楼上撤离,在疏散时,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逃生第一的思想。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切不要由于寻找、搬运某种物品而延误时间。

 

 

 

防灾减灾有关措施

1、 地震: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2、火灾: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3、洪水: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2、     1、地震: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3、     2、火灾: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4、     3、洪水: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5、     4、台风: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6、     5、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7、     6、雷击: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8、     7、暴雪: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9、     8、龙卷风: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10、     9、疫情: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11、     10、防化: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口要离远。

 

 

如何正确使用科技救灾

 

决定一次救灾行动是否顺利的关键就是信息,如果不能最快速度采集到灾情、伤亡人数等信息,就有可能错过72小时紧急救援的黄金时间,生命、财产损失会加剧;采集到的信息不准确、救灾信息传递的通道不顺畅,不仅会拖延救灾时间,也会导致灾情研判、救灾物资准备上的偏差,给救灾效果打折扣。不论是防灾、备灾还是紧急救援、过渡安置或者灾后重建,都需要有足够、及时、准确的信息为救灾提供研判、指挥依据。说到底,科技救灾也就是信息救灾。

数字救灾地图传统的救灾,救灾人员往往因为地震、水灾导致的灾区交通中断、网络信号中断、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助传递实时救灾信息等困难,无法及时回传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困难,无法及时跨地域协同救灾,危机绘图(disaster mapping)成为救灾中最能帮助解决信息共享问题的技术工具。来自互联网上众多的信息志愿者,通过公共的地图网站,形成数据众包志愿者团队进行危机绘图。这些网络志愿者借助谷歌地图、Openstreet、Ushahidi、Mapbox以及中国的益云地图等地图平台,在汶川地震、海地地震、雅安地震等国内外多次地震中快速形成跨地域联动,通过志愿者从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以手工或者网络爬虫技术收集灾情信息,分类标注到地图上,形成一个全面的救灾信息地图,供救灾的各个相关方进行及时的救灾人员和物资的配给。

文化敏感的“人肉传感器”作为一种救灾技术不论是灾情绘图还是人工智能算法,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都需要离灾情最近的人收集、传递数据给后方的志愿者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灾情研判,再集结人力、物资运往灾区进行救助、安置。Sensor杂志在2008年的一篇名为“On Line Disaster Response Community: People as Sensors of High Magnitude Disasters Using Internet GIS”的文章中,将救灾中的志愿者、救灾队员称为“人肉传感器”(Human Sensor)。早在1964年的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中,香水的试闻员就被学者称为“人肉传感器”,通过人的感知和反应来收集数据,这一点也同样出现在救灾行动者身上,因此救灾前线的救灾队员、灾民、志愿者都成为灾难中最鲜活的“人肉传感器”,Humanitarian OpenStreet Map Team 以及Map Courtesy Mapaction等都是由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公益机构,随时准备召集网络志愿者为各类灾害进行众包绘图,他们就是这类“Human Sensor”的典型代表。这些“人肉传感器”具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帮助救灾队员们很快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灾难救助状况。曾在北大留学的尼泊尔医生舒俊便提道,在尼泊尔地震救灾中,中国最开始送往尼泊尔的救灾物资有牛肉方便面,本以为灾民会喜欢,谁能想到在尼泊尔人心中牛是神圣之物,灾民都拒绝食用。同样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出现在就餐方式上,救灾队员派发餐食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集中派餐,但是尼泊尔的受灾村庄却没有这种集体用餐的习惯,因此没有什么灾民愿意来领食物。舒俊了解本地人的习俗,帮救灾队找了更符合本地人就餐习惯的地点派发救灾餐食,这样才召集了数千名尼泊尔灾民前来吃饭。熟悉本地文化、洞察本地人特点的“人肉传感器”,是科技救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也正是因为文化和人在科技救灾中的重要性,在救灾科技工具的研发中,也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敏感的人本技术的研发。

 

 

 

 

益阳市资阳区认真做好2018年度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近期我区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提示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动态,提前部署,提前指挥。坚持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原则,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急防汛工作,督促推动各重点乡镇(街道)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一、重点督促抓好极端暴雨防范工作

提前落实防范措施,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覆盖到受威胁地区人员,及时启动或调整应急响应,压实防汛责任,强化调度指挥,把责任落到防汛抢险救灾全过程,夯实一线责任。密切监视雨情、汛情发展变化及各隐患点的水位上涨情况,严格强化涉水工程的隐患排查,将其作为重点,及时解决整改。强化暴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加强短临预警,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叫应”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灾情下果断组织人员转移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二、重点督促抓好防汛准备工作

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强化查险排险,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突出重点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强化重点风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意识,提前转移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低洼易涝、危房老屋、在建工地、旅游景区等危险区域人员,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督促各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的修订,认真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改,实施清单动态管理,指导各乡镇街道、单位落实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配备情况,加强防汛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理和抢险救援能力。

三、重点督促抓好抢险救援

救灾准备工作

预置力量物资,强化救援救助,一旦发生险情灾情,能够快速组织抢险救援,第一时间搜救被困遇险人员。统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抢险队伍和社会抢险救援力量,强化实战演练和联动,做好重点区域预置布防。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抓实抓细抢险救援各项措施,层层压实责任,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救灾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灾区社会稳定,切实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到实处。

四、严格督促落实物资储备、

防汛设施设备保养等相关制度措施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督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严格按照防汛要求管理物资,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统一调配、合力负担”的原则查漏补缺,确保“储得全、备得足、调得出、用得上”。按要求提前对重点区域的抢险车辆、大型抢险机械设备进行全面调试、维护,保证所有储备物资、车辆、机械器材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储备点物资调配、车辆运输等各项环节有序运行,确保一旦接到险情命令,能够就地、就近及时有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筑牢防灾救灾的“铜墙铁壁”。

五、严肃防汛值守纪律,

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

严明防汛纪律,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定责定岗到人,严格按要求做好汛情、险情、灾情信息的报送工作,认真记录好传真、电话、电报等信息及已办和未办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报告,全面掌握辖区风险点,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担起责任,确保重大险情、灾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各有关单位干部职工值班期间必须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状态,值班人员当天严禁饮酒,因特殊情况请假需经值班领导、主要领导批准,否则不得调岗缺岗,对汛期值守缺岗或擅自离岗的,进行点名通报批评,对擅离职守、失职渎职造成事故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其责任。

全区上下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牢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信念,全力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和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