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专业艺人,却将益阳弹词送上“省遗”名录,继而又担当起培育弹词新秀的重任——
一位手持月琴的艺人,带领四位弟子在台上一亮相,一句“益阳二堡三益街,四溪五福六贾山,七公庙八字哨,九伦布庄石码头”的唱词,包括谐音,竟将益阳地名从一到十给串了起来。这是6月28日下午,资阳区“献礼十八大,唱响新资阳”文艺展演走台中的一个弹词节目——《益阳老街故事多》。主演者张世安,是“益阳弹词”第五代传人。
在市井文化和益阳弹词的熏陶中长大
张世安,今年六十有九,说起此人颇有点传奇。作为弹词艺人,他并非师傅手把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天资与益阳文化的涵润。
小时候的他,家住益阳三堡,父亲是三堡一带有名的屠户。屠户即《三国》里说的“屠沽小辈”,属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博就博在社会底层者身上,其深也深在他们之中。张世安回忆他做孩子的时候,但逢元宵灯会、春社花朝、端午龙舟等传统节会,父亲总是地花鼓、送春牛和划龙船的策划者;作为策划者的儿子,他只好头扎英雄结,脸搓红胭脂,骑着春牛或叫驴,在锣声鼓声喇叭声和玩伴羡慕的眼神中,风光好几天。
他记忆里的麻石街,除了“三里桥的铁锅,夏鸿泰的伞,曾永顺的笔墨不用拣”等老字号,说15里长街至少有15家听书的茶馆。茶客们花几分钱买杯茶,往两边睡椅上一躺,弹词者一不化妆,二不布景,三不道具,仅凭一把月琴,就嘈嘈似急雨、切切如私语地制造出一种艺术意境来。“这也是老街的一道风景,可惜很少人提及,比现代人在茶馆吆五喝六打牌文化多了”。
他说,月琴起源于汉代,但说唱艺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一部中华民族史,某种程度也是一部说唱史。过去中国是文盲大国,但老百姓对《封神演义》《说唐》《说岳》,还有《三国》《水浒》等烂熟于胸,并口口相传。可见,茶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手拿月琴、口吐圣贤”的说唱艺人,是主要传播者。
还说,说唱艺人多是盲人,过去没有盲文一说,全靠光子念给他们听,听一遍就记住了,到晚上,就分书头、道白、唱词、尾声依次弹开了,且语言通俗易懂,唱词合辙押韵,你不佩服还不行!
不觉又说起对他最有影响的第四代弹词传人谭水力,说“文革”中不仅弹词,连茶馆也没了,不准弹月琴的他只好弹棉花,弹棉花不用手,而是用脚,一脚一脚踩得啊开口出气……
人有敬重与同情之心,又在市井文化和说唱艺术的氛围中长大,长大后的张世安,在群众艺术上想不作为都难。
创新创作是对益阳弹词的最好传承
遗憾张世安不是盲人,长大后,弹词只是他的诸多爱好之一。
他工作的商业系统,是原益阳市群众文艺最活跃的单位,凭着从小练就的吹拉弹唱和武功,他先后参加过“文艺轻骑队”和“财贸文工团”,声台形表因此也相得益彰。一次由他担纲,将长沙月琴表演唱《泥木工人大罢工》移植到了益阳舞台。接着,又以弹词剧的形式,自导自演了一出歌唱劳模龚冬喜的《月下话英雄》。两个节目在麻石街上的反响,让他至今难忘。
也许是这个原因,上世纪末,当谭水力步入暮年而又后继乏人的情况下,他将重心转移到了弹词上。为此,他到省群艺馆,将该馆存档的潭水力精彩弹词段子一一录下,从咬字归韵到弹拨技巧,反复播放,反复研究。汲其精华后,又大胆创新,将京剧月琴演奏中的滚、滑、搓等技法融入弹词中,并视情节改单手敲面板为爵士鼓一般双手敲击。在表演上,亦由过去单一的坐式和单口变为可坐可站、或单或群。这些创新,渲染了弹奏气氛,增强了演唱效果,留住了老观众,也吸引了年轻人。
弹词作为传统曲艺,能否像其他艺术一样为益阳古城留下点什么?张世安从我市作家卓列兵、叶梦的散文受到启发,创作了新锐弹词《益阳老街故事多》。在短短6分钟的弹唱里,老街的风物名胜、市肆商号、九宫十八庙、古戏台,还有沿街的叫卖及城外的放排号子,娓娓唱来,为观众还原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一般的老益阳。走台时,记者注意到,月琴嘎然而止时,观众表情多有未尽之意。
越是地方的,也越是全国的。这出弹词曾被推荐上了今年的湖南春晚,很快,就被土豆、芒果、搜狗等视屏网收录,成了它们的保留节目。
“泪水”涵润了大地和一代代益阳人
有了张世安,益阳弹词后继有人了!
有了张世安,益阳弹词别开生面了!
2009年,当益阳弹词欲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重病在身的谭水力、省曲艺家协会和区文化局的领导,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他。
他不负重望,整理好一应资料和图片,带上月琴进省城,一个回合就搞定了。他也因此被省文化厅确认为“益阳弹词第五代传人”。
资阳区趁势而上,明确区文化馆音乐专干陈立夫为他的弟子。为此,区文化局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会”,区领导亦亲临祝贺。张世安从弹琴拨弦入手,每周挤出半天,为这位弟子授业解惑。
年初,区文化局又从花鼓戏剧团小演员培训班选出4名演员,交他培养。在他的指导和创意下,他们在这次汇报弹唱中,加进了三棒鼓和渔鼓,创造了“三响联唱”的新形式。
极具表现力的创新,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评价。走台现场,一位年近七旬的大爷说:我是听弹词长大的,小时候还以为这是盲人的专利,现在这么漂亮的孩子也会弹,看来益阳弹词不会失传了!
这时,和着月琴的旋律,久雨欲晴的天突然又飘下几滴雨来。那热乎乎的雨珠,莫不是老一代弹词艺人洒向大地的泪水?
是的,那是谭水力的眼泪,也是前三代弹词大师的眼泪。他们的艺术之灵,将永远涵润益阳弹词的传承者,涵润一代又一代的益阳人。
益阳弹词
创始及传人
第二代传人王典山等,1926年发起成立“湘子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沅江、南县、安化等地艺人聚会益阳,以纪念韩湘子诞辰。
第三代传人李青云等,1957年在对唱的基础上加进小锣和其他器乐,使弹词表现力更加丰富。
第四代传人谭水力等,1983年组织的盲人曲艺组,被评为全国盲人先进集体,谭亦代表该组进京接受表彰。
上一篇:
听一曲花鼓调里的资阳故事下一篇:
王萍:一个人要圆湖南花鼓梦